廉洁文化

诚实守信金石开——谈古人的诚信观

发布时间:2016-09-15

在我国古代典籍中记载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。《梁书•明山宾传》:南朝梁臣明宾山,曾因家里贫困卖驾车用的牛,他宁可做不成生意,也要跟买主说明这牛曾患过漏蹄病,虽然早已治好,恐今后可能复发,所以不得不告知。

 

明宾山虽然没有卖掉牛,失去了到手的金钱,却留住了比金子还贵的诚信。此类诚信故事,不胜枚举。《庄子》记载:尾生曾和一个女子约定在桥下见面,那女子没来,大水来了,尾生还不离去,就抱着桥柱淹死了。《战国策•魏策一》记载:魏文侯跟虞人约好出去打猎,那天他喝酒正酣,而且天又下大雨,左右劝他不要去了,可魏文侯不从,说:“今天虽然快乐,能不去赴约吗!”据说,魏国正是有了魏文侯守信用,故深得民心,很快强大起来。至于汉季布一诺千金、管宁割席绝华歆等诚实忠信故事,早已家喻户晓。

 

   

 以上这些故事看似平常,却流传至今,这无疑表明,诚信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价值观念。

所谓诚信,用林逋的话来解释,就是“推诚而不欺,守信而不疑。”(《省心录》)为什么要倡导诚信,其重要性究竟在哪里?孔子有一段极精辟的论述。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政事,孔子曰:“足食,足兵,民信之矣。”子贡曰:“必不得已而去,于斯三者何先?”孔子说,先去掉军队,再去掉粮食,又说:“自古皆有死,民无信不立”。(《颜渊》第七章)周敦颐认为:“诚,五常(仁义礼智信)之本,百行(各种善行)之源也。”(《周子全书•诚下》)足见诚信对一个有志于世者来说,不可或缺,至关重要。这就难怪唐代的王梵志有如此真知灼见:“立身存笃信,景行胜将(将,语助词)金。”(《王梵志诗校辑》卷四)

诚信不仅是令德之核心,是立身处世、人际交往、经济交往的基础,也是从政、创业之必须。先秦的荀子早就有言:“诚者,君子之所守也,而政事之本也。”(《荀子•不苟》)确实,“信以结之,则民不倍(背)”(《礼记•缁衣》)试想,一个官员、一个政权如果不讲诚信,哪来什么凝聚力和感召力?战国时的张仪口是心非,以六里地欺骗楚怀王,致使楚国大败;春秋时的晋惠公背信弃义,与秦国为敌,结果招致秦国征伐。这就是不诚不信的可悲结局。

 

清代的周石藩在《共城从政录》一文中写道:“所谓诚,其意者毋自欺也。这是人间关头(最关键、最重要的)。诚则为人,不诚则鬼……即人禽之所由判也,是以君子慎之。”他把是否诚信作为判别人与鬼、人与禽兽的重要依据,因此他规劝人们要审慎待之。

诚信是一种品格、一种操守、一种境界,也是一种涵养。讲诚信,就必须“有所许诺,纤毫必偿;有所期约,时刻不易。”(袁采《袁氏世范•处己》)即要做到以信待人,不食其言,践诺不渝。诚信是双向性的,只有人人“心信得过”,“矢一片诚心”,方可和谐交往,达到双赢。

就诚与信的关系而言,诚是信之基石,诚不笃则信难立,而信是诚的花朵,花不开则果不结。如果我们的企业、商人、官员都能禁绝虚伪,根除欺诈,提倡诚信无欺,断不至于会发生毒大米、苏丹红、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故,断不至于会发生欺上瞒下、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。

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。心诚爱民,智无不及。诚信是为官者的通行证。让我们一起牢记这样一句箴言:“忠信谨慎,此德义之基也;虚无谲诡,此乱道之根也。”(王符《潜夫论•务本》)


上一篇:陶母退鱼的故事
下一篇:夏日之荷